1.从2-3-5到WM
1848年,第一个成文的足球规则——《剑桥规则》诞生。 那个时候,场上还没有什么战术。 带球进攻一塌糊涂,类似于我们小时候踢的野足球。 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场上球员组织和传球的重要性。 第一个真正标准的足球阵型——2-3-5正式诞生。
五前锋战术在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绝望的打法。 穆里尼奥在进攻时最多只使用了4名前锋。 那时,防守并没有受到重视。 五前锋阵型一度成为足球阵型的主流。 2-3-5是普雷斯顿最早首创的战术,此后被广泛传播。 1930年世界杯冠亚军南美双雄乌拉圭队和阿根廷队当时就采用了这种阵型。
规则的变化使得越位陷阱的风险更大,执行也更加严格。 球队的后防线需要更快地配合前锋的逼抢,2-3-5的阵型显得有些过时。
1930年代,阿森纳主帅赫伯特·查普曼首先将中前卫,即2-3-5阵型中三名中场中间的一名中场球员,移回后防线,并安排了中场的其余人员。 两名后卫之间出现三人防线,前锋线上两名内锋撤出,弥补中场。 这样,2-3-5阵型就变成了2-3-2-3。 队形,或称WM队形。 阿森纳也在查普曼的带领下建立了英格兰足球的王朝时代。
1938年,意大利主帅波佐吸收了“WM”打法的精髓,带领意大利卫冕世界杯冠军。 此后20年,“WM”成为主流策略。 很多改变只是这方面的局部改革。
最著名的就是匈牙利的战术变化,因为当时匈牙利有两位传奇前锋:普斯卡什和科奇。 时任匈牙利主帅塞博斯将WM变成了类似“WW”的阵型,但匈牙利在1954年世界杯决赛中以2:3的比分输给了西德。 此后,由于政治原因,大量匈牙利球星逃往海外,匈牙利的战术革命惨遭灭亡。
2. 4-2-4 至 4-3-3
20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WM阵型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 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球员的特点制定了战术。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南美的巴西队。 1950年,WM队形是主要队形。 巴西队在本国举行的世界杯上一路杀入决赛,却在20万观众的马拉卡纳体育场以1:2不敌乌拉圭,史称“马拉卡纳惨案”。
随后,巴西人将意大利的链式防守与匈牙利的地毯式进攻融为一体,后退一名后卫,前锋上前,演变为“4-2-4”阵型,这在世界足球战术史上尚属首次。 第二次大革命。
1958年世界杯决赛,贝利、加林查组成的巴西队击败东道主瑞典,首次登上世界之巅。 4-2-4阵型震惊了足坛。 1962年世界杯,贝利缺席了多场比赛。 卫冕成功,巴西队在1970年世界杯上重新以4-2-4的比分第三次夺冠。 4-2-4阵型成为永恒的经典。
因为巴西人充满激情的足球风格让4-2-4流行起来,但这种阵型很难在更注重攻防平衡的欧洲真正推广。 于是欧洲队将一名前锋撤回中场,增加中场人数,阵型改为4-3-3。 防守时,后场4人,中场3人。 进攻时,中前场6人参与进攻。 同时更加注重前锋的回撤防守,攻守平衡的战术思想成为主流。
很多球迷一定都知道国米在意甲的“大国际”时代,当时的国米是4-3-3阵型最成功的践行者之一。 不过,国米主帅埃雷拉将四名后卫中的一名改成了意大利连锁防守中的清道夫,阵型看起来更像是1-3-3-3。 他带领国米夺得3次意甲冠军、2次欧洲冠军和2次洲际杯冠军,开创了“横扫”“多尔夫”时代。
要说4-3-3阵型真正名扬世界,一定是攻守兼备的荷兰队。 1970年代,荷甲阿贾克斯队利用年轻的优势,利用充沛的体力,以4-3-3的阵型踢出攻守兼备的足球。 阿贾克斯在米歇尔斯的带领下完成了三夺欧洲冠军杯的壮举。
1974年,米歇尔斯执掌荷兰国家队。 他确立了全攻全守的4-3-3为主阵型。 当时的荷兰队拥有克鲁伊夫、内斯肯斯、阿里汉等球星。 荷兰队让全世界看到了他们攻守兼备的足球,可惜在1974年世界杯决赛中输给了西德队。 他的继任者克鲁伊夫后来开始了他的教练生涯,并将全攻全守的足球理念带到了巴塞罗那。
1992年,克鲁伊夫带领的“梦之队”就凭借这种踢法夺得了1992年的欧冠奖杯。
足球战术阵型发展至今,越来越合理、科学。 与此同时,足球比赛也变得越来越有观赏性。 幸运的是,我是一个足球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uwk.com.cn/html/tiyuwenda/2840.html